• bg-1
  • bg-2
  • bg-3
  • bg-4
  • bg-5
教学方式方法

 

中心秉承“传承文化、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创新、跨界融合”的理念和原则, 综合考虑实验教学的合理安排,研究形式多样的、以现代化技术为教学手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案例驱动式教学法

整个实践课程以某个实际应用的设计案例驱动,将案例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然后模拟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调研、讨论、设计效果图、设计制作等过程,当整个过程结束后,学生已掌握了思路和方法。有些实验教学项目在校内的设计工场进行;有些则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验教学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创新思维等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


(2)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将 一个相对独立的设计实践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从课题调研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交由学生负责。项目包括指导老师的科研教研项目,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设计比赛项目。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设计思想等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把知识学习、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等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除可全天候使用实验室的设备外,还可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选择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实践。及时将学科的最新科研究成果经过浓缩提炼转化为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愿选择。

(3) 开放式教学方法

教师先将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内容进行公开,并在理论授课课堂上给予一定的讲解,然后将若干相关任务进行开放,亦可由学生自拟题目,教师进行审核。学生自组团队,并根据实验项目要求自主选题、完成设计方案和设计制作,并将设计以 PPT 及作品演示的方式进行展示,由老师、学生提 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实践教学反馈意见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选题、完成设计方案和设计制作,并将设计以 PPT 及作品演示的方式进行展示,由老师、学生提 问,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实践教学反馈意见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讲课、课堂讨论、在线讨论、测试与小作业、单元作业及案例讲解、实践环节六个模块。课前,学生通过在线课程主动预习复习知识,初步解答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深化阶段。课堂上,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见解,进行深度探究,对难疑点进行答疑,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对作业进行点评以及指导学生实践。实践环节主要围绕专题实践展开,包括发散研讨选题,展开市场调研、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与小组讨论,以及创意设计、模型或实物制作、课程展示和汇报等环节。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2-4-2 实验教学手段

 

(1) 集合新工科,融合科产教,建立T”型模式的设计类实验教学培育体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融合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满足个性化、多样化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2) 导入大师工作室实验教学,建立常态化的国际化教学与国际合作。与知名设计公司和专业机构对接,吸引一批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驻校进行长期指导与合作。

(3) 基于高科技设备的新媒体实验教学手段,线下实操与线上虚拟仿真相结合。

中心拥有大量的高科技设备,包括新媒体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跟传统实验教学水平相比,利用高科技设备能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并且能够生产更加精确性以及高精度的实验数据,线下能够实施的实验采用线下教学手段,线下难以实施的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推动学生的教学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真正的达到设计融合科技创新的目的。

 

2-4-3 考核评价情况

 

按照“传承文化、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创新、跨界融合”的思路,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8 年以来设计学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即学生 1-2 学期不分专业接受设计学大类培养,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课程训练; 3-6 学期学生分别进入各个专业实践平台深入学习;第 7 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实训,学生可分别进入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工作团队、本院产学研实践平台或专业相关设计公司和企业,系统地参与实际研究课题进行实训;第 8 学期回校进行毕业设计实践。

在教学的方法上,以学生为本,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跨界设计的意识。培养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传统设计基础技巧,又能应用专业方向上的高新理论及技术进行深度的设计实践,实现专业由设计领域向科学领域的拓展。目的是为广东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培养出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等方面表现为以下所示。

4 培养方向与考核指标

 

培养方向

考核指标

 

技术研究

 

技术应用

 

合作交流

 

道德修养

 

学习创新

 

服务社会

1.设计理论知识

 

 

2.问题分析与研究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设计与科技

 

 

5.使用现代工具

 

 

 

6.设计与社会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职业规范

 

 

 

9.个人和团队

 

 

 

10.沟通

 

 

 

11.项目管理

 

 

 

12.终身学习

 

 

 

 

1. 设计理论知识:具有坚实的设计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技术等设计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知识用于解决设计领域复杂设计问题。

2. 问题分析与研究:能够结合设计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使用创新思维、创新实验和创新研发等能力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设计领域的设计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设计领域综合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来设计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 设计与科技:能够基于科学发展原理及方法对设计领域综合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设计领域设计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设计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理解工具的使用、对接原理,并熟练掌握行业设计工具。

6. 设计与社会:能够基于设计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设计领域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设计领域设计问题的专业设计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设计领域复杂设计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设计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